杨昊:别走球星战术!力挺赵勇“整体排球”,球迷:把朱婷闲着不用
中国女排止步2025年世锦赛16强,口水战比比分还刺眼。1/8决赛1比3负法国队,争议直接指向战术取舍:打不打“球星战术”。杨昊站出来表态支持赵勇的“整体排球”,一句“不需要靠球星主导”,把情绪瞬间点燃。
矛头很快落到主攻线。对阵法国队,庄宇珊全场3分,同位置整体偏冷,负责该组训练的杨昊被拽到聚光灯中心。球迷的质疑直给:整体打法听着先进,落地就掉链子。
把时间拨回到2025年4月10日。赵勇接过中国女排教鞭,此前带过国青男排、辽宁女排,有2023年成都大运会冠军、2024年U17世锦赛夺冠的履历。杨昊同期入组,雅典奥运金牌、北京奥运铜牌,退役后在北航执教,早在大运会就和赵勇配合过。两人分工清晰:他搭体系,她盯主攻手,重点扶吴梦洁、庄宇珊等年轻人。
这套体系怎么描述?一句话,快变思路叠加欧洲派的严谨。杨昊在央视公开课、讲座里反复说,队伍身体条件可以,靠整体就能赢,不必过度依赖球星,还拿2001年黄金一代举例。问题在于语境已经换了:那时冯坤传球又稳又准,周苏红全能,赵蕊蕊、张婷副攻强,张娜自由人顶住一传,短板被系统掩住。今天这支队伍,一传、发球、细节,全都要补课。
把镜头对准赛前节奏。世联赛阶段起伏不小,北京站拿下一串胜利,香港站赢了日本队,但收官被意大利队0比3按住,副攻拦网只成功2次,很多问题裸露在光下。赵勇火线召回李盈莹边康复边训练,杨昊晒“回京了,累”,评论区瞬间开会:多提针对性意见,把发球、吊球这些基本功补回去;干脆把朱婷、袁心玥都叫回队,稳定副攻线。
进入世锦赛,矛盾点汇到一个问号:整体与球星,必须二选一吗?经验给出过反例。雅典、里约两次登顶,关键时刻都有大手站出来,集体执行也需要“破局点”。这不是口号,是场上真问题:胶着球怎么拿,逆风分谁处理。
再看这段周期的人事结构。洛杉矶周期,19人名单里,李盈莹、龚翔宇、王媛媛、王梦洁坐镇,有6名05后新人上位,走“双轨并行”。老将阶段性淡出,年轻人得真打。杨昊加入的初衷是传承冠军技术,让吴梦洁、庄宇珊快进,但世锦赛主攻线没顶住,批评自然砸到“训练效果”。
声音分成两派。一派把“成绩”摆最前,说用朱婷、袁心玥能短期提竞争力;另一派强调换代要咬牙,坚持给陈厚羽等年轻人更多赛场时间。这种拉扯,不在话术,在赛程。你要冲名次,就要用即战力;你要搭梯队,就得吞眼前的波动。
具体到场内细节,短板明晃晃。主攻火力没站住,副攻拦网合手不够,二传高度与节奏摇摆,发球缺冲击,一传保护又不紧,攻防转化被层层耽误。赵勇提出的“全队配合、各点均衡”需要每条链都稳定,现实却是链环参差,导致强点被拖慢。理念不等于结果,执行才是硬杠杠。
节外的事也影响情绪。杨昊发声密,赵勇偏低调,外界分不清“队里态度”与“个人表达”的界线,教练组像是“多麦克风”。对一支处在新老交替期的队伍,统一口径就是管理细节,尤其在结果不顺的时候。
有必要把个体压力摊开说。庄宇珊穿上2号,寓意激励,结果数据上不来,舆论反噬翻倍。年轻人经不起“又要又要”,配套的分担与保护得跟上。训练上,赵勇强调“三从一大”和细节打磨,可比赛节奏更快,临场应变、对点换人、发接发对抗,都要升级到国际强队的速度。
再回到那句“不要球星战术”。字面意思很刚,可现实推演并不极端。整体与球星并不冲突,真正的高水平,常常是体系托举,球星点火。眼下这支队伍的“底盘”还在焊接,李盈莹回归边养边练,本身就是“体系+个体”的折中选择。
外部评价也经历反转。央视记者杨岭在世联赛阶段充分肯定赵勇启用新人,提到几位老将的作用。等到世锦赛止步16强,之前的彩虹词变成压力包。节奏翻转这么快,说明关注度在,耐心却稀缺。
把诉求落到动作清单更有用。发球提高落点与力量,至少打乱对手一传站位;一传体系拉回三点稳定度,解放二传的选择权;副攻拦网合手与手型压前,优先修正界内线;主攻端增加后二、后排背飞的快节奏变换,争取在高点位找到“轻快”的通道;临场上,暂停指令要更具体,换人要更果断,别让势头白白流走。
队伍要走远,外部噪音迟早要过。对教练组来说,说少做多,统一对外表达,把战术思路聚焦到“如何在当下阵容里制造强点”。对球员来说,把训练质量堆上去,把节奏和对抗强度拉满,先把发接发这口气续上,再谈更漂亮的配合。
成绩这件事不讲情怀。洛杉矶周期才刚起步,时间还够,但窗口不会一直开着。能用的即战力要用,能上的新人要顶,别把问题锁在口号里。观众要的不是“谁该背锅”,而是下一场开局的那一记有质量的发球,和关键分的一锤定音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查询配资平台,配资在线炒股,启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